作为中超联赛的双料冠军,上海海港和申花队在近期出战的亚冠赛事中客场大败出局,这样的结果招致了不少球迷的批评。这种“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效应再次显现出来。
从上海媒体的角度和立场来看,海港和申花能够在新的瑞士轮新赛制预赛阶段晋级16强,已经算是完成了任务。因为以现在中超球队的实力和财力来看,想要对冠军有野心是相当不现实的。竞技层面当然要力求领先,但足球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竞技运动。
中超联赛的水平和实力,球迷们心知肚明。多年来,总有一些人扯着“亚冠是为国争光”的伪命题来进行道德绑架,这实属没有必要。在法理上,除了国家队的赛事,俱乐部层面的洲际竞技并不算是为国争光。技术分被其他联赛赶超,起伏不定的主体始终是中超。而中超就像意甲、德甲、西甲等一样,是一个商业单元。
现在的亚冠已经没有了外援限制,有钱就可以组建全外援首发阵容。然而,这样的产出与中国新质生产力的企业汇聚全球贤才的产出是两码事。这样的虚荣没有太大的意义,而且浪费巨大。中超俱乐部未能进入亚冠精英联赛八强,这也说明了在商言商的角度上,亚冠是个消耗巨大的项目,比鸡肋更让人难以接受。
参加亚冠的原因并非是因中超联赛天然就有“亚冠预选赛”的定义,而是作为上下级关系,亚足联要求各会员联赛的领先者参与其商业赛事——亚冠。球队是被动性参加这样的赛事的。对于中超球队来说,参加这样的赛事可谓是冷暖自知。
从经济层面来看,申花和海港参加亚冠所获得的收入相对于中超顶级俱乐部的工资支出微不足道。与国际米兰等欧洲豪门相比,进入欧冠八强所能获得的奖金占其工资支出的比例高达50%,这才是他们愿意三线作战的动力所在。对于中超球队来说,多线作战的风险很大,需要面对球队阵容厚度、轮换制、伤病情况等多方面的实际问题。
在人才储备层面,中国具备实力和水平的球员已经越来越少,加上年龄、伤病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很难支撑常态化的一周三赛。现实情况是,日韩替补球员就能与我们的主力球队一较高下。因此,对于一个有联赛冠军竞争力的球队而言,联赛和亚冠孰轻孰重成为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管理层和真球迷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并不难做出选择,难的是如何开口。其实大多数自家球迷都是拥护俱乐部战略的。作为商业体,球队只需要为自己的投资者和球迷负责即可,无需理会那些执着要求“在亚冠为国争光”的人。
近年来沙特足球投入重金谋求发展,其同城球队进入亚冠八强就是明证。然而对于中国足球来说,尤其是那些经常提及“恒大”的伪球迷应该明白,恒大俱乐部已经从中国足球版图中消失,这正暴露了中超最“赤裸裸”的现实——每赛季前的“资质认证”即是“欠薪大览”。这反映出至少一半的中超俱乐部只是为了谋求生存而已。
因此,对于有同理心的球迷来说,“内行内战”的优秀就已经足够了。现在中超的能力是否能够“外战”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亚冠名额减少其实是一种解脱。更何况现在的亚冠或许只是个“鸡屁股”,不再是那种让人纠结的鸡肋了。
特约作者简介:耳东每,长期报道上海足球和中国国家队的前沪上足球记者,曾为多家媒体撰写专栏。后入门营销圈,擅长从营销角度观察解析足球产业。
原标题:一家之言:海港申花洲际赛场失利是否真的丢人?新赛制的亚冠或许只是个“鸡屁股”...
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当下,希望我们的中超联赛能够早日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为中国的足球事业贡献力量。